|
发电侧
来源:三峡小微
时间:2025-07-07
傍晚6点的江苏盐城滨海港,咸湿海风掠过排列整齐的银白色储能柜群。随着调度员在中控室轻点鼠标,三峡滨海200兆瓦/400兆瓦时独立储能电站(以下简称“三峡滨海独立储能电站”)瞬间启动放电程序,这座全国规模最大的组串式储能电站开始将储存的40万千瓦时清洁电能送入电网,以助力填补长三角地区晚高峰的电力缺口。
▲三峡滨海独立储能电站全景航拍
新型电力系统的“稳定器”
自2024年6月并网以来,三峡滨海独立储能电站以日均约1.5次的充放电节奏,演绎着绿色能源的“时空魔术”。
“夜间海风呼啸时,电站储能系统如同‘弹性海绵’,存下富余的绿电;用电高峰来临时,储存的绿电又化作稳定电流,点亮长三角地区的万家灯火。”三峡滨海储能电站负责人孟楷金指着中控室大屏上跳动的数据介绍道:“早晚高峰,电站最大能够释放出80万千瓦时清洁电能,相当于40万居民一天的生活用电需求。”
在电站控制室,电站运行人员正紧盯能量管理系统的实时数据流,屏幕上电网频率波动曲线被牢牢“锁定”在±0.05赫兹的狭窄区间内。
“这就像给电力系统安装了‘稳定器’——既能保护发电设备,又能让千家万户的电器正常工作。”孟楷金指着远处迎风旋转的风机说:“随着我国新能源发电量不断攀升,电网对调峰和调频的需求也日益旺盛。储能电站以毫秒级的响应速度,在电网频率波动时实现精准平抑,有效提高新能源消纳水平。”
“一簇一管理”破解电池管理难题
随着放电的进行,两名运维人员穿梭在8个储能区进行巡检工作,记录储能单元、变压器等各项设备的运行数据,密切观察设备的温度变化,确保这些巨型“充电宝”的安全稳定运行。
近年来,随着储能产业的蓬勃发展,储能的安全和效率问题日益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为进一步提高储能电站的安全和运行效率,三峡滨海独立储能电站采用了组串式储能技术。”运维人员一边检查设备的运行情况一边说:“电站每台储能柜都是由多个电池簇组成,每个簇都有独立的BMS(电池管理系统)和PCS(变流器)。”
▲两名运维人员在电站储能区巡检,确保设备安全稳定运行。
据孟楷金介绍,组串式系统的核心优势在于“一簇一管理”架构——每个储能单元配备独立管理系统。当单个发电单元发生故障时,系统可精准隔离问题单元,仅损失单台储能柜的电量(约占额定容量的1%)。这种设计从根源上避免了故障扩散导致的能量连锁损耗,使得系统在复杂工况下仍能稳定维持90%以上的高充放电转换效率。同时,该系统还允许电芯放电深度更深,进而延长了其使用寿命。
从“独享”到“共享”的进化
据统计,截至5月底,三峡滨海独立储能电站已累计完成充放电557次,向电网输送电能18600万千瓦时。如此高的利用率,离不开三峡滨海独立储能电站“独立”的特性。
与传统储能设施依附于单个新能源电站不同,独立储能电站就像一个独立的“电力调节器”,直接接入电网,接受电网统一调度,能够更灵活地参与电力调峰调频、备用容量、黑启动等服务。
独立储能电站的运行模式,不仅可以提高了“绿电”的使用效率,还节约了新能源电站的建设成本。
“过去,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电站需自建配套储能,项目分散、单项储能规模小,建设管理成本高。现在,风电场、光伏站只需租赁我们的容量,就能灵活调峰。”三峡集团江苏分公司集控运维中心副主任杜鹏说,“这种‘1对N’的模式,能够为新能源企业节省超过10%的投资成本,还将储能利用率提升至88%。”
子夜的滨海港重归寂静,三峡滨海独立储能电站已悄然切换至充电模式,1080台储能柜将远处风机发出的电能存入“电力账户”,为即将来临的早高峰储备绿色能量。
国际储能网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国际储能网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国际储能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国际储能网,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图片正在生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