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储能系统
来源:海博思创
时间:2025-08-29
8月28日,海博思创发布2025 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52,227.04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2.66%;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31,583.9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05%;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5,960.17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8.38%。公司总资产1,205,863.83万元,较年初增长9.9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408,186.80万元,较年初增长29.95%。
报告期内,海博思创通过持续扩展储能应用场景、拓展全球化市场、加强智能化与数字化、推进产业生态跨边界合作等多方面的努力,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一)积极探索储能应用场景
新型储能已从传统配套角色转向主动支撑电力系统,在行业逻辑全面转向市场化的时代浪潮中,电力现货市场改革加速推进,储能参与市场的机制逐步完善,储能电站资产的经济性将显著提升,实现从价格导向向价值导向的转型。
海博思创通过技术突破、场景创新、产业协同,推动“储能+X”战略,构建以智能化驱动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核心逻辑,重构盈利模型,持续探索包括独立储能电站、光储融合、源网荷储一体化、绿电直连、柴油发电替代、光储充结合等具有商业价值的应用场景。公司结合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行技术优化,提供高安全、高效率、高可靠、长寿命、智能化、经济可行的储能产品,并通过对项目开发、建设、运维、交易等产业链关键环节提供系统性的技术支撑,深度挖掘并释放绿色能源资产的价值,进一步实现产业价值链的延伸,推动储能应用场景的扩展。
(二)快速布局全球市场
海博思创坚定不移地推进全球市场布局,在全球储能领域的影响力持续攀升。
在国内市场,海博思创持续与“五大六小”发电集团客户保持深度合作,同时兼顾优质的地方能源集团及地方政府的投资平台、社会资本客户投资的储能项目,以拓展增量业务和增加市场份额。
在海外市场,海博思创采用“技术输出+本地化运营”双轮驱动模式。一方面,凭借自主研发的先进储能技术和产品,满足不同地区的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和服务网点,深入了解当地市场政策、文化和用户需求,实现快速响应和高效服务。目前,公司已在欧洲、北美、亚太等地区完成销售和服务网络的部署。
2025年上半年,海博思创已在海外市场参与多个电网侧储能项目及工商业储能项目,打造了多个典范案例。其中,瑞典斯德哥尔摩储能项目与德国瓦尔特斯豪森项目的成功投运,为公司在欧洲市场的拓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公司与众多国际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与欧洲大型储能项目开发商Repono正式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在2027年前共同推进总规模达1.4GWh的电网级储能项目落地计划,协助推动欧洲能源的转型步伐;与新加坡能源基础设施开发商Alpina合作,在2025至2027年期间计划提供5000套充储一体机,开拓新加坡及亚太地区快速增长的电动汽车充电市场的储能应用。
(三)深度融合智能化与数字化
依托海博思创在储能行业的海量数据和技术领先优势,打造人工智能大数据服务平台,从储能产品的研发、测试验证和中试/示范到批量化应用全产业链视角,持续推进AI、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技术在储能领域的应用,推动储能系统的全生命周期数智化赋能,提升储能电站的安全运维能力,为客户资产提升价值。
通过AI驱动全景化测算,为每一个储能应用场景进行收益预测与配置推荐;通过“AI建模+数据”驱动定制化产品设计和优化,为每一个储能整站进行定制化设计;通过智能EMS结合AI算法,确保储能系统全生命周期性能最优,为智慧运维提供预测维护、主动预警、专家诊断、智能体辅助决策的精细化管理;通过全维度运行监控,进行设备状态估算、高精度价格预测、动态交易策略,实现电力交易智能化;通过AI赋能,打通项目从规划、设计、交付、运维到运营的全产业链条,对储能系统全生命周期进行高效融合管理。
(四)持续突破产业生态跨边界合作
海博思创以深化产业链布局、加强储能生态圈建设作为战略引领方向,得到了各行业合作伙伴的积极响应。在源网荷储一体化、矿山、油田、充电场站等多个关键场景中,实现突破性进展,冲破行业边界,将储能与多维度场景深度结合,实现1+1>2的协调效应,乃至1+N的联动效应,以充分发挥储能的价值。
海博思创与储能产业上下游和相关领域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立体的产业生态矩阵,建立健康共赢的储能产业及价值生态。公司与华为数字、宁德时代、亿纬锂能、通用技术、双登集团、汇川技术、华驰动能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分别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计划从零碳能源、智能制造、资源与场景结合、项目共建、产业共融等多个关键领域展开合作,为产业生态链持续注入新的活力与元素,推动产业生态的跨边界合作。
国际储能网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国际储能网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国际储能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国际储能网,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图片正在生成中...